一個去過,便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島嶼--蘭嶼(Pongso no Tao),是我在21年的過往人生還未曾親自探訪的。
那裡,神祕地有些遙遠;那裡,高貴地有些難以親近,好像都市的那些喧囂、那些凡間瑣事,都不應該褻瀆這個聖地。從文獻記載中得知,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國家統治機制已經進入蘭嶼,並對蘭嶼實施「封閉」政策,讓蘭嶼成為日本人類學學者研究人類學的後花園,也因此意外的保存或甚至謂之延後危害蘭嶼達悟族的族群與文化。
此次因緣際會下,發現輔仁大學(筆者目前為輔大財法系四年級學生)竟開設有「雅美宗教文化研究」課程,想盡一切辦法並且在電腦選課的層層階段中幾番努力,終於,成功。這堂課既名為雅美(Yami),與蘭嶼的關聯必是深不可分,課堂上,教授告知我們將進行部落教學,我知道,離踏上蘭嶼的日子不遠了。
而部落教學蘭嶼的行程短短五天四夜,在這個充滿歷史記憶的島嶼上,我們顯的極其微小,在這些美景前面,我們懾服;在這些人文面前,我們謙虛。每個人在解說額外之餘,透過自己的方式感受這個島嶼,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當然還有味覺。又因為徒步環島,在這個旅遊旺季觀光客摩托車、汽車呼嘯而過的旅途上,吸引來不少目光,因此偶爾脫隊,與當地人寒暄,與其他觀光客解釋,也成了一項附屬的功課。
灘頭旁的拼板舟一字排開
「徒步環島不是為了操練也不是苦行,而是用雙腳感受這塊土地,進而在同行人的對談交流中,拖掉在城市的表象與軀殼,進行心靈式的探索。」--簡鴻模教授(此次部落教學及學校開課老師)
「徒步環38公里的蘭嶼島不是為了要向別人炫耀自己走完,讓這堂課的分數高分通過,而是要向最親密的人訴說,我明知道累了瘸了可以攔車,我卻為了要完整感受這塊土地的美好,願意將他走完,讓我的生命層次昇華」--林美伶(本次部落教學隨行助教)
環島過程中大家互相扶持
徒步環島,再艱辛也要繼續走下去
分布於台灣本島東南方82公里處的蘭嶼上,從北依順時鐘方向為朗島(Iraralay/Iraraley)、東清(Iranmeilek)、野銀(Ivalinu)、紅頭(Imorod)、漁人(Iratay/Iratey)和椰油(Yayo)六個部落。我們共分了兩天完成,頭一天由朗島部落出發,在紅頭部落過夜,隔天再由紅頭部落出發,回到朗島部落。
廢物利用變成美美的裝置藝術
蘭嶼人很幽默,經常能看到諧音取的招牌
這趟旅途剛好碰到蘭嶼各國小運動會(朋友有去參加)
天氣的部分,是一種雨要下不下,風強勁吹著的狀態,拿出雨傘穿上雨衣,好像反而都成了一種累贅,索性讓身體浸沐在蘭嶼帶雨的風裡。日月交替後的新一日,艷陽高掛,走在由勵德班、明德班(國民政府當年收容重刑犯於蘭嶼所設)所墾伐鋪造而成的環島公路上,好似當年流下的淚、滴下的汗從土裡再次蒸發,醺悶蒸烹,不多久自己身上豆大的汗也不停落下,真的,回頭是岸。
勵德班一隅(可見當年海砂屋之景象)
美景的部分,只能謂鬼斧神工,完全是上天給這裡的禮物。母雞岩、青蛙石、雙獅岩、軍艦岩、貝殼沙灘、情人洞、東清灣、鋼盔岩、睡獅岩、象鼻岩、龍頭岩、青青草原、天涯海角、八代灣、饅頭岩、紅頭岩、鱷魚岩、坦克岩、五孔洞、玉女岩等等,然而,欣賞這些美景之餘,仍舊感到一絲衝突,因為這些名稱多數都是漢人們進入蘭嶼後給命名的,在達悟的祖先輩其實根本沒有看過這些動物或是武器,因此蘭嶼鄉朗島部落發起部落地景正名活動,認為國民政府將部落地景冠上形似名稱,與族人稱呼的名稱大相逕庭,也失去原本文化,所以部落要將地景正名,「把與傳統漸行漸遠的臍帶再接上!」
鬼洞視角,遠處是軍艦岩
龍門港(當年用來運核廢料)
蘭嶼美景(攝於東清灣)
例如:玉女岩,達悟族人稱為「Ji-Mavonot」,是「火把岩」之意,早年部落沒電,族人將蘆葦綁成火把,放在火把岩上以方便夜間的潮間帶採集。雙獅岩則是「Ji-Panatosan」,是大岩石洞的意思,達悟族人沒看過獅子,當然不會以型似獅子命名!
火把岩
朗島部落便自發性推動“部落地景地名還原”的行動,範圍為Iraraley部落的傳統地界區域,他們以在地取材運用石塊做為各處地名的標示,並將過去時期所有被賦予的漢語命名徹底去除,全數還原為部落所熟悉的地景傳統名稱,除了維繫先祖命名時對每一塊地名所賦予的意義,重新拿回對於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詮釋權,更是重新建立與這塊土地的連結,重新喚起新一代的土地認同,停止讓錯誤的價值體系造成對下一代的誤導。讓它能夠成為後代子孫所認識,並也為此驕傲的名稱--王靜嫻(朗島部落青年)
部落正名活動
動植物的部分,綠島之星駛近、駛離時,偶爾眼睛捕捉到的一兩隻飛魚,是在這個飛魚季,並且早晨、下午這個不屬於的捕魚時間,給予我們的忡忡一瞥,留待海浪波紋的一個華麗飛越。上了島,不管落單的,或是有成群的羊,都高揚著脖子,迎著風站在峭壁懸崖上,傲視著一來一往的過客,另外,有豬、有狗、有貓、也有雞,成了島上最自在,卻最有規矩的天然紅綠燈。草叢上,不時也飛舞著蜜蜂、天牛還有當地特有的鳳蝶。此行,我們避開已受觀光客大肆打擾的蘭嶼角鴞(totoo),以免在暗夜裡用強光照射,讓牠們大大的眼睛白內障加深。
隨處可見的羊群
路途中,我因發現一旁的棋盤腳而興奮不已,畢竟其在台灣本島已是需要好加保護的物種,沒想到,透過資料的查詢,才知道,棋盤腳是達悟人最忌諱的植物,達悟語是「最不好」及「必遭災禍」之意。因為棋盤腳的林下多是墓地,所以會有惡靈附在其上,因此不僅不會利用其木材,而且絕不能摘採任一部分帶回家,否則會遭遇不幸,尤其在飛魚季,如果有人把棋盤腳帶進家門,當天捕到的飛魚就得全部丟棄。
路旁看見的棋盤腳,沒想到是達悟族人最忌諱之物
飲食的部分,品嘗了蘭嶼當地的水芋及地瓜,口感綿密與台灣本島的芋頭十分不同,還喝了彈塗魚湯(滿多人為此感到害怕,但我當然要抓緊機會好好體驗),另外一路上經常看到的林投果,鮮榨止渴,非常好喝(雖然有人形容喝起來像肥皂)。此次也非常幸運,能夠品嘗到飛魚料理(目前有些部落仍未有人願意做頭下水,另外,蘭嶼捕捉的飛魚必須在當月吃完,不可留待下個月食用,故而我們有小小違規)。餐桌上也常見到豬肉料理,不同於台灣本島通常都是以熱水汆燙去毛,蘭嶼人的料理方式是用火燒去毛,並且她們極喜歡以燻的方式來烹飪,一種帶有香料味的口感,起初非常不適應,但嚼食的過程中越覺別有一番風味。自己也把握機會嚐嚐添加貝灰的檳榔,很澀,可是很暖。
風味餐(地瓜、水芋、豬肉放於姑婆芋葉上)
第一次吃檳榔
曬魚(這不是飛魚,當初還不太是捕魚旺季,就算捕到飛魚通常也新鮮料理後下肚)
難得見到的曬章魚
衣飾的部分,達悟族的男子平時僅穿著丁字褲或無袖無領的短背心、頭戴藤盔或木盔,男子終年裸身赤腳,這是因為蘭嶼天氣高溫多雨加上為了適應海上生活,時常穿著丁字褲就下海捕捉海洋生物而產生的傳統服飾;而盛裝時頭戴銀盔、手戴銀環、胸前掛瑪瑙或貝殼製的飾物、配帶禮刀,禮刀刀鞘刻有傳統幾何紋及人形紋,以細藤編掛索,做工精緻。達悟族女子的傳統服飾:上衣以一塊由左向右斜的衣布(aymavakes),從肩膀垂掛而下的齊腰無袖短衣將胸部遮住,試用縱向的黑色或藍色條紋,以及白色條紋相間的四片布幅,並排縫合而成。下半身穿著短裙,是用一片至三片(小女孩只需一片)的布幅並排縫製成,圍裙的色彩同樣採用白色底,以黑或藍相間,穿著圍裙時,會在腰腹之間繫有一條水藤、麻繩、長片腰帶,可以將裙緣反摺近腰帶裡,以免圍裙滑落。
然而上面所敘述的傳統服飾,在現在的蘭嶼也極少可以目睹(除了祭典外),尤其製作這些傳統服飾上的花紋,做工細膩並且繁複(一個菱形紋需要19道程序,且達悟族織布為台灣原住民中難度第二),需要極大的注意力並且長時間才得以完成,因而越來越少人願意織衣做服。難得的是這次在蔡月香女士(蘭嶼傳統文化工作者)的示範下,有機會目睹19道工法並且體驗傳統服飾。
另外,自己是個極迷信的人,因而特別記得蔡月香老師提及前些日子用其他顏色織布,導致眼睛出現看不清楚的情況,因而果斷將織布停止,認為觸犯禁忌。還有,其再次生女孩而不受長輩喜愛時,用媽媽送的織布包裹女嬰,好似為其擋去外在的一切風雨,不因是男是女兒愛有差等,為之動容。
體驗達悟族傳統服飾,有點可惜沒能穿丁字褲 (下次身材練好點再嘗試)
近看蘭嶼織布花紋
發現同行女同學配戴蘭嶼的串珠耳環
住居的部分,僅剩野銀及朗島舊部落有傳統地下屋,但也已改採用黑色柏油油毛氈作為屋頂,常保多年不損壞,不同於更加傳統時所鋪用的芒草。地下屋第一階為半戶外,即今日所說的陽台,沒有外牆,是會客交誼,也是工作的空間;第二階有外牆與矮門,一般為2~4門,其中4門地下屋為高貴的象徵 (文獻上有提到5門地下屋/更為高級),第二階的左邊為廚房外,其他為起居空間,由期颳風下雨時的避風空間;第三階最為神聖,尤其中央的"宗柱",為地下屋的靈魂,以及右側的飛魚專用廚房,只能烹煮神聖的飛魚;基本上,三階空間都是高架的木地板,都可以睡覺使用,室內也不覺得朝濕。此外,終年室內廚房火源不斷,所以燻黑外,兼有除蟲、殺菌與木頭養護的功能--劉憲宗(此次同行成員,具有建築專業)
現今,雖政府積極補助,希望能夠復興地下屋文化,然而四道門的落成及建築,令許多蘭嶼人也為之卻步,落成時即興的哼唱回應,考驗屋主及賓客的反應,實是一道難題。縱算,現多以國宅為代替但落成的儀式不因此消失,且以簡鴻模教授針對朗島國宅新居落成的觀察為例,在前後大約十天的儀式,大致有這些過程(一)採收芋頭(二)數算要請的客人(三)本村人的吟唱(四)邀請外村客人(五)邀請朗島本村之親友(六)搬堆芋頭(七)迎賓禮(八)迎賓吟唱(九)徹夜吟唱(十)分禮芋(十一)殺豬(十二)分禮肉(十三)辦桌請客(國宅落成因應漢人賓客需求)(十四)全家團聚,其準備的程序在在考驗所有的人們。
拜訪地下屋,穿著丁字褲的爺爺家是工法極高的四道門(正使用中研院給的打字機)
工具的部分,當然免不了提到蘭嶼達悟族的生財工具-拼板舟,我們進入森林了解造舟植物、並且到魚飛文創的工作室觀看如何拼接,一般而言大船(大拼板舟)為27塊、小船21塊;但朗島部落的大船僅需21塊,小船15塊便能完成。而植物的部分,依船首龍骨、船底龍骨、隔板、木釘等等,各有其適合的植物相對應,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2010年凌明裕於<<鳥語雜誌>>第297期中<蘭嶼植物介紹>一文,內有植物及造舟的完整介紹,由這些相對應的植物中,我們可以了解到老祖先的智慧,能夠適材適用,造就高超技藝的拼板舟文化。
簡鴻模老師於森林中講解造舟植物
簡鴻模老師於魚飛文創工作室講解造舟
舞蹈的部分,女生們體驗了長髮舞,一旁的我們看起來就像群魔亂舞,也許是她們還不夠火候,尚未能感受到節慶的喜悅還有為族人祈福的用心。男生們,則有點可惜,在此次沒能夠學得勇士舞的一招半式,然而這也是一大警訊,文化的傳承是否真能一帶一代接續不段,實讓人擔憂。
甩髮舞練習,大家的節奏都不同XD
歌唱的部分,我們學唱了Panlanlag祝福之歌:akma tamo iyalyali pasalaw. kakma tey vohawan no kataotao. apzatan na nya ma ta do taingato.願我們如同燕子一般(健康之意),願我們身體如銀子光滑(健康之意),願天父保佑我們。
謝永泉老師美妙的歌聲教唱
宗教的部分,在紅頭天主堂,我們在周朝結董事(紀守常神父當年培訓之老師)的帶領下感受當年紀神父對蘭嶼的貢獻,以及其培育下一代學子的不遺餘力,並且在大家的見證下,同行中的一對新人在此完成互相照顧一輩子的生命誓約。在朗島天主堂,則是我第一次參加天主教的彌撒,很輕鬆,很自在,可以在這向著陌生人們互道平安,接受天主的庇佑。
簡鴻模老師於紅頭天主堂講解
同行的一對新人
在蘭嶼的體驗非常的多,還有潮間帶採集、芋頭田體驗、浮淺等等。
浮淺時的帥氣自拍
潮間帶捕捉到的螃蟹
同學們找到海膽
準備下田體驗種芋頭
我由衷喜歡這裡的慢步調,走在沿海漫延的步道上,坐在望向海洋的涼亭上,一旁無憂無慮的小朋友們嘻笑玩耍,偶爾再抬頭看看浩瀚的星空,一波一波的海潮聲撫慰疲倦的心。
此行蘭嶼,我看見許多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,作為一個高度享受現代科技的人,我無權批評這個趨勢,畢竟那顯得過於矯情,然而正是因為我在這裡,認識了一群蘭嶼人,他們為自己為下一代正努力著,所以我為他們的那股堅毅感到佩服。
「比蘭嶼美的地方在世界上隨便找都有,可是因為蘭嶼的獨特文化所以特別偏愛這個地方,而他指的文化是當地人的身上散發出的一種與世無爭的涵養與氣息。當人心因金錢被摧毀殆盡,有誰還會因為美景來蘭嶼?」-鍾米西(蘭嶼高中教師)
蘭嶼經常可看見反核的招牌或是標語
蘭嶼隨處可見涼亭,特別的是木造,且階梯是一體成形,由樹幹製成
如果你未曾到過蘭嶼或沒受過傷的東海岸,我想你會問我關於海的問題。
請原諒我不能告訴你那是什麼樣的藍。在蘭嶼,偶爾會看到足夠年長的達悟族人,裸著上身,眼睛經常看著海的方向。他們的膚色通常很深,因為曬了幾十年的太陽而足以潛水到陽光微弱的海裡,目光泅泳在礁石間尋找擺動尾鰭的浪人魚参,精剛的臂膀隨時準備與之搏鬥。海是靈魂的供給者與索求者,就像泰雅祖靈棲居在彩虹橋彼端的豐沃森林那樣,達悟的祖靈是往海而去的,那是靈魂離棄肉體後會自然飄往的歸屬之地。
因此我不能告訴你那是什麼樣的藍。那顏色融入太多靈魂,我不具靈魂的語言沒有能力指認。當城市裡學習到零零碎碎的知識,在腦紋中組織成可以自行運作的系統時,就已經無法真正信服石頭與竹子會化為島嶼居民的先祖;海上麟片閃閃發亮的飛魚群中,會出現一隻黑色翅膀的飛魚神,小小頭腔承載要傳達給族人的海洋知識。--徐振輔
小船在太平洋壓出一輪一輪的白浪。航行過新華萊士線之後,我知道,再次登上這個令我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太平洋遺珠--蘭嶼,已不遠。
同行有一群都是準畢業生,在蘭嶼互相認識
哈哈為了這張照片大家可是冒險閃車
在蘭嶼的每一天都令人懷念,想念你們帶給我的歡樂
很喜歡這句話,我,也期待回歸